“双一流”名校2022年招生计划稳中有增,一大波新专业启动招生

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报道 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双一流比去年增加115万。名校今年部分“双一流”高校的年招招生计划亦稳中有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生计目前已有多所“双一流”高校公布了招生计划,划稳部分与去年持平,中有增大专业招生部分略有增长。波新比如,启动南京大学今年计划招生3850人,双一流比去年增加500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极少,名校但今年继续小幅增长,年招达到1999人。生计
“双一流”高校今年也推出了一些新专业,划稳集中在新工科、中有增大专业招生新文科、波新新医科领域,体现了对数字时代前沿、尖端技术人才需求的回应,也体现了高校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服务国家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双一流”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转专业政策比较灵活,有的高校提出“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还有的高校以“100%自由转换专业”而著称。
大校园容纳大规模招生
“双一流”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但本科招生计划却差异很大。
北大、清华在我国高校中地位突出,但两所高校几乎没有披露过每年的本科生招生计划。根据两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北京大学校本部本科毕业生2926人、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3154人。招生规模在“双一流”高校中偏少。
但还有比北大、清华还要“精英化”的高校,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两年,中科大的招生人数一直在提升,但尚未突破2000人。在从持续20年的1860人提升到1921人后,去年进一步提升至1950人,今年的招生计划是1999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样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大学,国科大2012年才更名成立,错过了参评“985”高校,但其办学质量在国内位居前列。其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至今规模控制较严,2022年计划招生400人左右。
“双一流”高校中也有学生规模较大的高校,吉林大学的本科生招生人数在“双一流”高校中位列第一,2022年继续保持在10390人;山东大学紧随其后,2022年继续保持在10250人。
校区多、校园面积大是这两所高校的天然优势。吉林大学的本科专业分布在长春市内的七个校区,山东大学按照两个代码(本部和青岛校区、威海校区)招生。
相比之下,“双一流”高校中跨省校区数量最多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规模略逊一筹,哈工大在哈尔滨、山东威海、深圳建有3个校区,2022年招生计划一共7172人。
校区增多,是“双一流”高校招生计划增加的重要原因。今年,南京大学招生计划剧增500人,重要原因是苏州校区启用。南京大学在2022年江苏省综合评价招生简章中就已透露,技术科学试验班及分流专业在南京、苏州两地学习。
南京大学官网信息显示,苏州校区布局要抓住紧缺型学科、推进交叉型学科、瞄准前沿型学科,筹设新型学院和新型研究院。
中山大学在广东省内有3个校区5个校园,2022级新生大一将在广州校区南校园集中培养,大一学年结束后进入高考录取专业所在院系的校区(园)培养。
西部地区名校也有扩招。今年,兰州大学扩招74人至5024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大幅扩招200人。
“举全校之力”打造新项目
增加新专业是扩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办主任李景星介绍,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智慧林业、智慧水利专业,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新增强基计划生物育种方向招生,还首次开设经济学拔尖人才创新实验班。
湖南大学一口气新增了7个专业,分别是数字经济、化学生物学、智能车辆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城市管理、人工智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2022年,东北大学新增智能采矿工程本科招生专业。采矿工程是一个传统甚至有些没落的专业,但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依托采矿工程、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培养具备数学、力学和智能技术基础的工程技术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今年新增了艺术类专业,但与其理工科特色联系紧密,包括校本部建筑学院的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及深圳国际设计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中科大连续3年扩招,重要原因也是新增专业。2022年新招生的专业或方向有四个:统计、网络空间安全、微电子、空间科学与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杨锋介绍,空间科学与技术是在物理、化学、地球科学以及计算机、信息等专业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交叉学科,研究地球、大气、太阳系以及行星范畴的科学问题,随着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等任务的开展,我国对空间科学的人才需求量极大。这个专业是依托正在建设的深空探测国家实验室进行培养。
新工科是新增专业最鲜明的标签,清华大学新成立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书院——为先书院,拟招收120人。为先书院的名字来自清华大学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
武汉大学新增了智能制造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建造3个新工科专业,面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能源安全新战略等需求,填补新型人才缺口,解决复杂工程发展瓶颈问题。
新医科同样表现抢眼。清华大学将原有的医学实验班升级为临床医学八年制卓越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预计招收60人。
“学校将把医学人才培养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工作之一,举全校之力,全方位大力度支持并打造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潜能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陈启鑫说。
传统的医学专业正在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相结合。山东大学今年开招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这是2021年才新设立的专业。哈工大的生物医学科学、智能医学工程等专业今年新增招生。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双一流”名校提前批的招生计划仍然较少。“减少普通批次招生计划,可以减轻高校招生工作量,也有助于更好满足高校与考生之间的相互选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一些名校的提前批专业与普通批次专业是没区别的,但提前批的分数线会低于普通批,不排除为了招收更多高分考生而缩减提前批规模,”一名了解本科招生工作的高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
有的新专业并不面向高考生招生,比如南开大学2022年新增数字经济专业,也是全国首批获批此专业的高校,入学后在新生中二次选拔产生。
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双一流”名校普遍设置了灵活的转专业政策,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杨锋介绍,中科大以“100%自由转换专业”而著称。第一是机会层面,100%有机会,所有人都有权利转专业;第二是结果层面,100%能够转成功;第三是成才层面,转换专业后100%能够成才。
武汉大学的转专业政策是“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学生除了可以在本专业大类中选择专业外,在大一下、大二下各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2022年有580名学生顺利转入心仪专业,成功率6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除部分特殊政策要求限制的学生外,其余学生在一年半以后可以申请转专业;不限次数,每个学期都可申请。
兰州大学大一学年末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申请转专业,原则上不限定转专业人数比例,转入人数由学院根据专业情况确定,一般在300名左右。大二学年末,学院内或同学科类内转专业不限制人数比例,由学院根据专业情况确定。
大连理工大学按照大连和盘锦两个校区招生,盘锦校区学习成绩位于大类或专业前3%的学生,可以申请跨校区转专业,目前累计已有250余名学生转入到大连校区学习。
综合来看,除了个别大学实行不限次数和人数的超宽松政策,大多数实行“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社会科学院系负责人告诉记者,“理论上转专业存在可能,机制是通畅的,但是各个专业为了控制学生质量和规模,都肯定会设置相应的条件。”
越来越多的高校推出双学位项目,帮助学生多元发展。南开大学推出4个定制双学位班,包括经管法班(经济、管理、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班)、PPE实验班(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实验班)、FAS项目班(非通用语言专业与人文社科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信息安全-法学双学位试点班。
武汉大学的涉外法律人才双学位试验班面向所在学院新生进行二次选拔。
这类双学位项目在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中较多,主要以进校后二次选拔形式招生。
相关文章
- 8月22日,5年期LPR最新报价为4.3%,下调15个基点。全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水平也随之下调,首套最低可执行4.1%,二套最低可执行4.9%。8月29日,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发布“2022025-07-06
- 4月21日,界面新闻从宁德时代获悉,宁德时代位于上海临港的工厂已于本月18日恢复生产,这座工厂用于生产动力电池模组。2025-07-06
- 澎湃新闻记者 张静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副局长胡朝斌在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 图4月21日,国家航天局举行2022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情况和今年航天日筹备工作,海南省产业文化特点和航天日特色2025-07-06
- 【文/观察者网 刘骞】当地时间4月20日,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在访问波罗的海三国时宣布,德国将在今年底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此前,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也曾表态,该国有望在今年底完全摆脱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2025-07-06
央行大动作!强化金控公司关联交易管理,穿透识别关联方,设置1年过渡期
8月30日,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并公开征求意见,意在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促进金融控股公司稳健经营。《办法》共七章四十八条,包括总则、金融控2025-07-06- 4月19日,第五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自主安全创新论坛上,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在演讲中透露,龙芯正在形成自己的编程框架,预计在明后年推出。一年前,龙芯中科正式发布自主指令系统LoongArch龙架构)。胡2025-07-06
最新评论